2018年至今年6月,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污染环境类犯罪4.3万人。
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减少。
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一项针对我国生态国情的基础性调查。全国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2015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67%,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优和良等级面积占比高于低和差等级面积占比。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基本稳定,防风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续增加。同时,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
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态势得到扭转,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高、流域整体水质得到改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岸线保护力度增强、人工岸线增幅降低。调查评估显示,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各类社会主体应当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法学,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按照方法学等核算核证后可以在市场出售并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
其中,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于乔木、竹子和灌木荒地造林其中,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于乔木、竹子和灌木荒地造林。并网海上风力发电方法学适用于离岸30公里以外,或者水深大于30米的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各类社会主体应当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法学,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效果按照方法学等核算核证后可以在市场出售并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
红树林营造方法学适用于在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等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区域人工种植红树林项目。本次发布的4项方法学明确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适用条件、减排量核算方法、监测方法、审定与核查要点等。
同时,还将组织开展培训,对方法学深入解读,培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核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为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工作,生态环境部公开征集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对于各方面提交的能源产业、林业、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300余项方法学建议组织开展了多轮次评估,按照社会期待高、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原则,筛选出首批4项方法学建议,并逐一组织进行修改完善。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各单位编制方法学建议的规范和引导,畅通方法学建议反映渠道,常态化开展方法学的评估、遴选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
并网光热发电方法学适用于独立的并网光热发电项目以及光热+一体化项目中的并网光热发电部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是指导特定领域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4项方法学在参考国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通行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我国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趋势,既与国际接轨,也针对中国具体情况强化了监测数据质量,进一步明确了审定与核查关键环节,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管理实际,有助于产生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碳信用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16/j.cub.2023.09.013。科学家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有330万平方公里的荒野已经因农业活动而丧失。
图片来源:tony Franzwa/Shutterstock全球范围内农业耕种面积的扩张是野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共同作者、埃克塞特大学的Ilya Maclean说:除非将农民纳入决策过程,否则永远无法实现。
现在,英国科学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中1708种作物的信息,模拟了未来40年全球农业景观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人员预测,在未来40年中,由于高纬度地区变暖且更适宜农业种植,72%的农业用地将会经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更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可持续的生产在现有农田上保持或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使负面影响最小化。他们指出,农业战略和政策必须与之并行。这有两个重要益处:与环境融合且不干扰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作物产量免受气候变化的威胁。目前,世界上许多作物是在靠近赤道的地区种植的,这些地区已经因为农业活动而失去了荒野。
研究者认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是通过在单一农场上种植适应自然环境的多种作物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Alexandra Gardner说。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人们被迫寻找适宜耕种高产农作物的区域,这一统计数据意味着大部分荒野将面临严重损害。尽管在此期间成立了许多新的保护区,但并不足以解决矛盾。
我们预期温度升高会提高高纬度地区的农业适宜性,而且,新适宜耕作区的范围令人惊讶:高纬度地区76%的新适宜土地目前是荒野,相当于南极洲以外荒野总面积的10%。他们发现,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接近极地的荒野地区将成为新的适宜种植作物的地方,这将使这些宝贵的生态系统面临风险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影响,更需要了解如何通过可持续的生产在现有农田上保持或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使负面影响最小化。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Alexandra Gardner说。现在,英国科学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中1708种作物的信息,模拟了未来40年全球农业景观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有两个重要益处:与环境融合且不干扰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作物产量免受气候变化的威胁。
研究者认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是通过在单一农场上种植适应自然环境的多种作物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他们发现,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接近极地的荒野地区将成为新的适宜种植作物的地方,这将使这些宝贵的生态系统面临风险。他们指出,农业战略和政策必须与之并行。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16/j.cub.2023.09.013。论文共同作者、埃克塞特大学的Ilya Maclean说:除非将农民纳入决策过程,否则永远无法实现。
我们预期温度升高会提高高纬度地区的农业适宜性,而且,新适宜耕作区的范围令人惊讶:高纬度地区76%的新适宜土地目前是荒野,相当于南极洲以外荒野总面积的10%。尽管在此期间成立了许多新的保护区,但并不足以解决矛盾。图片来源:tony Franzwa/Shutterstock全球范围内农业耕种面积的扩张是野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预测,在未来40年中,由于高纬度地区变暖且更适宜农业种植,72%的农业用地将会经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科学家估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有330万平方公里的荒野已经因农业活动而丧失。目前,世界上许多作物是在靠近赤道的地区种植的,这些地区已经因为农业活动而失去了荒野。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人们被迫寻找适宜耕种高产农作物的区域,这一统计数据意味着大部分荒野将面临严重损害目前,区域污染过程仍在发展中。
二是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象条件较不利,容易造成污染累积与转化。22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气象条件转不利,PM2.5污染逐渐累积。